家 | 2019-09-26 | 3306 |
姥爷家以前有台崭新的大录音机,放在写字台上好多年了,每个人都对它十分爱惜,一般不轻易拿出来使用。小时候我好奇,偷偷拉出来摆弄时被姥爷看到,他连忙收起来怕我玩坏。听我妈说那原来是爸妈结婚时她的嫁妆,在那个年代,这居然是我家最值钱的物件。没想到后来这个值钱玩意,先是被我妈嫌弃太占地方送回了娘家,后来又被姥爷因为听广播不方便束之高阁,最后由姥姥拿去卖给废品站换了五元钱。我遗憾地对姥爷说:“还没给我用过就沦落到卖破烂了,才卖这么点钱”,姥爷笑道:“送给你你也看不上哪,现在不都用手机了嘛!” 作为一名80后,准确来说是85后,我是幸运的,生长在和平年代,没有经历过战争和饥荒。但同时也是矛盾的,我们这一代孩子经历过物质匮乏的粮票时代,体会过日子的艰难,却又是大部分是独生子女,享受家里的独宠,坐过三轮车也坐过汽车高铁,踢过毽子也拥有手机ipad。很多人说80后是“生在新时代,长在蜜罐里”,我们成长的时期,正是新中国急剧变革、物质信息爆发式增长、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。要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活的变化,老百姓的生活无非“衣食住行”和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,而一路走来,变化最大的应该是我们的每个人的小“家”。 我刚出生时全家住在砖头平房里,面积只有几个平方。关于那时的事情我已经没有印象了,只是从父母口中听些只言片语,知道屋子很小,我们不富裕,房子只要有一间能用来遮风挡雨就是最大的满足。 两三岁时,全家搬进了中国特色式的筒子楼。那时候城镇住房紧张,人们解决住房问题基本是“等靠要”——等国家建房,靠组织分房,向单位要房。筒子楼一层住着几十户,每次回家都会穿过长长的走道,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。因为没有单独的厨房,家家户户都将蜂窝煤炉子摆放在门口,一到饭点,整个楼上都是饭香味,谁家做好吃的都会给邻居分享,我们小孩在楼道窜来窜去,也能讨来不少美味。早晚七八点,楼道中间的公共厕所都会被围个水泄不通,连洗脸刷牙都要排队。那时候没有独立的浴室,都是公共澡堂,相约几个小伙伴一起去洗澡也是那时一段难忘的回忆。 大约小学一年级开始,我家住进了单元房,当时的福利房要做背景调查,还要根据父母的工龄年限排序,才有资格分配。虽然房子只有20多平米,但是拥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,而且已经做了简单装修,可以直接入住。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风格,那会比较流行的是绿色墙裙的卫生墙、黑灰色的水泥地,家具出现了高低柜、组合柜和大立柜。时常想起,炎热的夏日午后,聒噪的蝉鸣掩盖着电风扇呼呼的风声,我和爸爸妈妈三个人躺在凉席上摇着蒲扇打着盹。记得那会我在日记中渴望的憧憬到“什么时候我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就好了”。 1999年那会儿,我升初中,正值国家大力实行住房制度改革,福利性住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我们全家搬进了两室一厅的多层楼房,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小房间。建筑技术发展迅速,高楼大厦拔地而起,商品房的出现,大大改善了居住条件。房子变成了人们的私有财产,大多数人不再是等着分房,而是可以选择性的购买。人们的居住空间得到细分,餐厅、阳台都变成独立的部分,卧室开始更强调私密性,改变了进门就见床的尴尬格局。人们逐渐有了装修的概念,家家户户开始打吊顶、贴瓷片、做木格柜,普遍用上了空调、座机,很多人还在家里装上卡拉OK。房价也开始上升到人们关心的层面,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。 进入21世纪后,中国经济迅速发展,住房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,我们和大部分人一样住进了电梯高层,还有经济条件更好、更追求生活品质的选择洋房、别墅……越来越多的建筑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在追求宽敞的同时,还讲究环境优美、区位便捷、节能环保。装修风格也开始个性化、多样化,地中海风格、欧式田园、北欧简约、日式仿古……家不再只是为了遮风挡雨,而是彰显个性、抚平心绪的地方。 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房子是人的栖息处、落脚点,是“家”的载体,从狭小到宽敞,从平房到高层,从有房住到住好房,房子越来越大,生活越来越好。从小“家”看大“家”,从个人看国家,房屋的变迁反映出时代的变化、社会的变化、生活条件、文化品位的变化,祖国70年的沧桑巨变,尽显其中。我深刻记得,习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说的:“国家富强,民族复兴,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,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。千家万户都好,国家才能好,民族才能好。” 冬去春来,七十载岁月可歌;饮水思源,华夏人心怀感恩。新中国建立以来,老百姓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,过上了舒适安宁,多姿多彩的生活,体会着时代进步带来的幸福和荣光。每个普通的中国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,我们深知,只有大家好,才有自家好。 |
本站 | 管理员 | ||
我们家的安居梦 | 没有了 | ||
|